近5年來,配合雙語國家的政策,從教育部到各縣市的教育局/處,積極推廣英語教學計畫:例如:「英語融入幼兒園課程實驗計畫」、「國中小英語融入領域教學實驗」、「雙語跨領域學科教學計畫」…等,107也公布了「全英語教學師資培育實施計畫」,不只舉辦專家焦點座談,凝聚英語融入共識,也有教師增能工作坊實作,並且進行課堂實踐,公開觀課和議課的場次也愈來愈時尚。
在英語教學法裡,從「第二外語學習法」(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,ESL) 已有系統發展了超過半個世紀之久。近年來在台灣,甚至全世界最常聽見的是「沉浸式英語」(Immersive English)以及「融合教材內容教學法」(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,CLIL)。
「沉浸式英語」(Immersive English)主要是以「情境」融入為主,概念與教學上類似「融入式英語」(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),以及「情境英語」(Context-Based Engloish),強調與真實的生活經驗結合,使語言的應用更有實用性,例如:不是從單純背誦與食物相關的英文字彙或文法,而是由觀看英語烹飪節目或是直接來到餐廳點餐來學英文;又例如:進到教室裡上課,不如找一位英語家教老師,從日常生活中的議題分析與談論的方式來練習口說。
「融合教材內容教學法」(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,CLIL)是一種內容本位語言教學(Content-based Instruction, CBI):以學科領域知識(content areas)為主,將學科內容整合於語言學習中,例如:以英文來上數學、歷史、地理等課程。課程設計需兼顧 CLIL 的 4Cs 教學原則,包括:內容 (content) 、溝通 (communication)、認知(cognition) 及文化(culture),讓學習者透過使用目標語言 (英語)學習學科內涵的過程。
例如:對於「銷售」或是「金錢計算」,學習者通過「數學」學科來認識錢幣使用與四則運算,學習”dollar,quarter,dime,penny”等詞彙和錢幣之間的換算,並通過「在超…